Board logo

标题: 改变你的陋习!笔记本使用中四大绝招 [打印本页]

作者: tom2642217    时间: 2009-11-5 22:19     标题: 改变你的陋习!笔记本使用中四大绝招

如果你是刚刚从台式机升级到了笔记本电脑,可能兴奋喜悦之余,还有些PC机遗留的小毛病,如果长期不能有意思克服这些小毛病,可能会对自己心爱的笔记本电产生危害,这里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些笔记本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虽然看起来很平常很微小,但是非常关键,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省电:笔记本休眠状态操作必不可少

  和台式机相比,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了随时随地移动办公,但是移动办公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电源的情况下的,因此电池就成为了笔记本唯一的供电能源,这样的话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笔记本关掉,而不要象台式机那样让电脑始终置于常规开机状态。淡然如果是在觉得重新开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尤其是装了非常多的启动程序,一个比较懒惰的方法就是直接关闭显示屏,按下显示屏,举手之劳,却可以有效的节约电池的能量。当需要再次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只要打开显示屏,机器就会自动回到操作前的状态。

  快速存盘:笔记本多文件保存有绝招

  每次有大量文件需要处理的用户一定有所感触,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需要把每一个窗口一一存盘,然后再一一关闭。笔记本电脑的一项功能便是可以实现快速保存现有工作任务。各个笔记本厂商的方法略有不同。以IBM ThinkPad为例,用户决定暂时把手里的工作停下来的时候只要同时按下“Fn”和“F12”键,就可以实现快速存盘,同时可以保留现在的窗口状态。当下次开机的时候,无需重新调用每一个应用程序,关机以前的工作状态可以迅速得到恢复。

  双屏显示:笔记本演示好帮手

  笔记本电脑都有一个VGA的输出端口,用于外接显示器或投影仪,大大增加了笔记本电脑发表信息和演示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记本的双屏显示功能,双屏显示功能允许在LCD和外接显示器或投影仪上同时显示不同的输出内容,两个显示设备可以分别独立调整显示的刷新率、分辨率和色彩深度,而且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通过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LCD和外接监视器或投影仪的方式,就能扩展您的桌面空间,可以在不影响外接监视器或投影仪上演示的前提下,通过笔记本电脑LCD查找数据或编辑文档,也可以将应用程序或窗口在LCD与CRT之间移动或拉伸,甚至可以通过监视器打开单个文档的多个页或查看同一个电子表格的多个列。ThinkPad笔记本的“Fn”和“F3”键配合使用可以实现这一功能。这对于需要经常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演示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

  快速恢复:笔记本系统崩溃不用愁

  笔记本电脑都配有系统恢复光盘,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一定要将这张光盘收好。当系统因为病毒或误操作而崩溃时,它能起到很好的恢复作用。一般的台式机系统一旦崩溃,只能直接格式化,重装系统,费时费力。假如笔记本的系统崩溃,只要先将BIOS程序里的引导驱动设置成光盘引导,然后重新启动机器,放入笔记本随机奉送的系统恢复盘,在英文提示界面上选择重新覆盖操作系统就可以了。执行完上述操作,笔记本便会自动运行恢复程序。虽然看不出有任何反映,但硬盘指示灯和光驱指示灯还会亮着,大约15-20分钟之后,笔记本就会恢复到购机的初始状态。

  实际上,有的笔记本还针对系统崩溃提供了更为简便的解决方案。就拿IBM ThinkPad笔记本来说,如果系统崩溃,无需恢复光盘。因为ThinkPad内部已经集成了系统恢复功能模快。一旦系统崩溃,用户只需要在重新开机的时候,按下“F11”键,紧接着系统就会自行恢复。

  以上介绍了笔记本不同于台式机的几点操作技巧,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读者朋友加深对笔记本电脑应用的体会与理解,同时给工作带来便利和高效。

作者: lnbxfzq    时间: 2009-11-5 22:32

最好买个底座,这样可以减少对显示器接口的磨损
作者: bitdream    时间: 2009-11-6 18:24

经常要携带的人买了底座也不好使,不携带的还不如用台机
作者: luckyjun    时间: 2009-11-7 09:55

嗯!看看啊!




欢迎光临 鸿利在线|北京Thinkpad水货|IBM水货|Thinkpad笔记本|Thinkpad全球购|Thinkpad美行|Thinkpad水货笔记本|Thinkpad港行笔记本|Thinkpad T14|X13|P15|P17|P1隐士| X1 Carbon 9代 |T14S|2021款X1 Carbon|X1 隐士|Thinkpad非官方论坛|Thinkpad工作站|Thinkpad笔记本论坛|Thinkpad水货 (http://hongmz.cn:8989/)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