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最新:英特尔迅盘技术深度解析(加精哦) [打印本页]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19     标题: 最新:英特尔迅盘技术深度解析(加精哦)

不久前,Intel发布新一代移动处理器平台,在这个新的平台中,最引人关注的不是全新的处理器、芯片组和无线网络,而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迅盘。Intel官方资料显示,最新移动处理器平台采用代号为FRMT(Flash Response Memory Technology)的“Intel Turbo Memory”技术,中文名称为“迅盘”。
       迅盘、FRMT、NAND、Robson等等众多名称究竟是怎么个关系呢?本文将为您全面讲解。



● 技术瓶颈:推动闪存发展

  硬盘的发展中,一直没有脱离“机电一体”的“阴影”。众所周知,主流电脑中机电一体的设备包括软驱,光驱和硬盘。软驱已经随着系统的飞速发展被淘汰;而光驱在不断增加介质容量的同时,转速也在不停的攀升,但是依旧不是系统瓶颈的所在。

    如今,技术的焦点已经转移到硬盘身上。相信每一位电脑的使用者都有过在使用大软件,或者在繁杂细碎的文件处理时听着硬盘嘎吱嘎吱的“叫唤”,尽管当前CPU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然而此时的用户也只能在硬盘灯狂闪的情况下等待系统缓慢的回应。在CPU,显卡之流的性能以几何速度攀升的时候,硬盘能做的也只是在尽量扩充自己的容量,可是这种扩充恰恰会让机电一体所带来的性能极限更加显现出来。



主流2.5英寸笔记本硬盘

    以目前来看硬盘的发展已经面临了两种极限:容量与速度。盘片是在铝制合金或者玻璃基层的超平滑表面上依次涂敷薄磁涂层、保护涂层和表面润滑剂等形成的。由于磁颗粒的单轴异向性和体积也不能一味地提高,它们受限于磁头能提供的写入场以及介质信噪比的限制。当磁颗粒的体积太小的时候,能影响其磁滞的因素就不仅仅是外部磁场了,些许的热量就会影响磁颗粒的磁滞(譬如室温下的热能),从而导致磁记录设备上的数据丢失,这种现象就是“超顺磁效应”。

    如果说“超顺磁效应影响了硬盘容量的发展,那么主轴电机的转速就是另一个罪魁祸首了。当前的硬盘主轴转速最高已经达到了15000rpm,受限于发热量与噪音的关系,其转速已经很难再提升了。

    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温彻斯特式硬盘已经逐渐成为了系统速度瓶颈的所在。有机械,就会有性能的上限,然而现在我们早已摸到了这个令人棘手的上限了!

[ 本帖最后由 mengchen 于 2007-5-17 13:05 编辑 ]

图片附件: [主流2.5英寸笔记本硬盘] ceGRGHGDDfKg.jpg (2007-5-17 12:19, 30.36 KB) / 下载次数 1416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796&k=1470ebade09a5a160785b9905b4f8fe9&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22

● 微软:措施:微软在努力 可是收效甚微

      作为软件业的老大——微软也感受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毕竟硬盘这个令人棘手的系统瓶颈,在对操作系统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了极大的阻碍。所以这次在新推出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中加入了Ready Boost与Ready Driver两项新技术。

  在传统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都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的问题。就是在物理内存不足以应对相关软件使用时,将内存中已被缓存的部分数据拷贝至硬盘,腾出相应的空间之后再对当前使用软件进行缓存。



Ready Boost文件夹

    “虚拟内存”技术虽然解决了物理内存不足的问题,不过如果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物理内存进行频繁的读写操作,而此时若物理内存再次告罄,则需要进行换页操作,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硬盘的频繁读写,也就会造成当前应用程序缓慢。而Ready Boost技术允许用户将普通的闪存盘暂时充当为系统缓存来使用,借助非易失闪存快速读写的特性来加速系统及软件的运行。

  而Ready Driver技术则是针对目前混合式硬盘(Hybrid Hard Disk)而推出的。混合式硬盘就是在不完全淘汰传统的温彻斯特硬盘的基础上相应的在硬盘与I/O系统之间加入“二级缓存模块”也就是为硬盘单独配置一套静态缓存,以降低硬盘的读写负担,加快系统整体运行速度。Ready Driver便是对此进行软件上的支持及优化。


Ready Driver工作示意图

  其实两者的技术特点相对差别不大,都是在硬盘与I/O系统之间架设一个新的缓存桥梁,用高速非易失性闪存来解决传统温彻斯特式硬盘所带来的性能极限。只是Ready Boost对闪存盘的要求过分苛刻,一般市面的闪存盘由于性能低下,结果经常导致系统性能不升反降,而很多用户也不愿意总是把这类移动存储器长期外挂在机器上。混合式硬盘看上去很不错,可是这却会增加成本,造成浪费,因为在机械部分损坏的时候,闪存芯片却仍是完好的,反之则依然。对于硬盘厂商而言,他们更愿意去支持一种技术而不是去重新加入一种技术。

图片附件: [Ready Boost文件夹] Ready Boost文件夹.jpg (2007-5-17 12:22, 28.01 KB) / 下载次数 1267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797&k=14d13a214369c7216a42870be19b29d1&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Ready Driver工作示意图.jpg] Ready Driver工作示意图.jpg (2007-5-17 12:22, 17.19 KB) / 下载次数 131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798&k=5ac34969def94da506ee0eeff8b41ccc&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23

● 英特尔:迅盘诞生 速度提升2倍

    2007年5月9日,我们又看到了这种瓶颈的一种解决方法。这天,英特尔携Santa Rosa走进了北京引擎俱乐部的会议厅,正式的发布了这款革命性的新一代迅驰平台。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在CPU,芯片组,无线模块三位一体的迅驰平台上又有了一个新增加的技术亮点,代号为FRMT(Robson)的Intel Turbo Memory技术,中文名称为“迅盘”。

  迅盘的产生是基于NAND,这种非易失性闪存的。由于NAND闪存容量大,非易失性,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英特尔开始考虑把高速NAND闪存架设到硬盘与系统I/O之间。与混合式硬盘不同的是,它将成一个单独的模块。这就是所谓的“迅盘”模块。

  这次发布会上,英特尔的迅盘技术显得极为耀眼。该技术终于在软硬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前面已介绍过,迅盘是采用NAND闪存作为硬盘的高速缓存存储介质,以达到大幅度提高数据读写速度的目的。

    迅盘模块采用的是闪存模块+主控芯片设计方式,其中扩展卡包括一颗主控制芯片和以NAND闪存为基础的存储部分,其中主控制芯片针对数据的读写进行相应的控制,类似北桥芯片组中的内存控制器,NAND芯片则作为数据的存放仓库,目前容量被限定在128MB~4GB范围内。不过,越大的容量,可存储的数据越多,所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迅盘模块更是将多块闪存芯片集成在一起,在获得高存储容量的同时还能达到和RAID 0(磁盘阵列0)相同的加速效果,使性能更上一层楼。




    迅盘模块既可以使用Mini PCI-E 1×接口也可以直接集成于主板之上,通过PCI-E总线与系统I/O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迅盘中还有一个名为“智能预存取”的技术,它能够判断出系统即将使用哪些数据,并预先把数据写入闪存芯片中,这样一来当启动操作系统或该应用程序时,CPU将直接从NAND闪存中获取数据,再将其转入内存中。由于是高速闪存之间的数据传递,其读取速方式也变成了简单的电信号传输,省去了硬盘的机械动作,数据加载所需的时间自然大幅度降低,从而达到快速启动程序的目的。

图片附件: ce9xIEuftSJOg.jpg (2007-5-17 12:23, 26.45 KB) / 下载次数 1387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799&k=85088fcae63a0d34249fc6a813be7fc1&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26

● 迅盘的使用条件:BIOS、vista系统

 “迅盘”的使用条件也相对比较苛刻,首先南桥芯片要求为迅驰4平台所特有的ICH8M南桥;支持SATA接口的硬盘,并且在BIOS中也不能将其设置成PATA兼容模式,否则在操作系统中的“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将不能打开。




BIOS相关设置项(点击放大)

    从该图可以看出,“迅盘”技术必须伴随SATA中的AHCI技术。所以很自然的该技术选项也成为了迅盘的“开关”。当然直接将SATA模式改为PATA模式也可以达到关闭“迅盘”的目的。


BIOS关闭情况下,“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

    从上图可以看出,如果在BIOS关闭的情况下,“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中相关设置均为灰色的非可选状态。




“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中开启“迅盘”

    由于“迅盘”技术需要Windows Vista中Ready Boost与Ready Drive的支持,所以操作系统方面也被限定为Windows Vista。并且在使用的时候记得将“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中关于Ready Boost与Ready Drive的选项打开哦!

[ 本帖最后由 mengchen 于 2007-5-17 16:49 编辑 ]

图片附件: BIOS关闭情况下,“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jpg (2007-5-17 12:26, 19.93 KB) / 下载次数 142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0&k=9435d609a2b5302fc23a79206064d334&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BIOS相关设置项.jpg (2007-5-17 12:26, 24.4 KB) / 下载次数 1383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1&k=54e8f9ec6bb64123808fbb10d171723b&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Intel Turbo Memory”控制台中开启“迅盘”.jpg (2007-5-17 12:26, 20.92 KB) / 下载次数 1521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2&k=757572ba06b198c83f537820631257c8&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27

迅盘的组成部分:NAND高速闪存

    本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迅盘的存储介质——NAND高速闪存模块。提到高速闪存模块,就要从闪存模块的种类谈起。

·闪存的种类:NOR与NAND

  一般高速闪存模块分为两种规格,NOR Flash和NAND Flash,它们均为非易失性闪存模块。NOR又称Code Flash,有些类似于DRAM。它以存储程序代码为主,所以可以让微处理器直接读取,但晶片容量较低,主流容量为512MB。而NAND闪存则更像硬盘,它以存储数据为主,故又称Data Flash。它的特点是晶片容量大,目前主流容量分为512MB、1GB、2GB等。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读写速度,NAND闪存写入与清除资料的速度远快于NOR,但是NOR闪存在读取资料的速度则快于NAND规格。NAND多应用在小型机,以储存资料为主,NOR规格则多应用在通讯产品中,如手机。



NAND闪存颗粒

    Intel于1988年首先开发出NOR Flash技术,彻底改变了原先由EPROM和EEPROM一统天下的局面。随后,1989年,东芝公司发表了NAND Flash结构,强调降低每比特的成本,更高的性能,并且象磁盘一样可以通过接口轻松升级。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这两种类型的闪存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手机市场、数码相机市场以及移动存储市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扩大,NOR和NAND闪存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版的NOR闪存接口将使用133MHz甚至更高的频率,而且它将被用于3G以及UMTS手机。而NAND由于写入速度较快,加上功耗低开始逐渐被用于PC。至此,闪存技术解决方案开始衍变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应用需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的更有效解决办法。当然,由于本文主要讲述NAND,因此,被用于移动通信平台的NOR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图片附件: NAND闪存颗粒.jpg (2007-5-17 12:27, 17.77 KB) / 下载次数 129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3&k=0f593c577ced39f5dcdfb663b4c3fffa&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29

● NAND闪存的三种架构:MLC、SLC、MBC

  我们先来看看NAND闪存的内部架构。NAND闪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架构,即:单层单元SLC (Single Level Cell);多层单元MLC(Multi Level Cell);多位单元MBC(Multi Bit Cell)。其中,MBC以NROM技术为基础的NAND闪存架构,由英飞凌与Saifun合作开发,但该项架构技术并不成熟。

  采SLC架构是在每个Cell中存储1个bit的信息,以达到其稳定、读写速度快等特点,Cell可擦写次数为10万次左右。作为SLC架构,其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面积容量相对比较小,并且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很难再向前发展了。



SLC和MLC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1997年,MLC架构的NAND闪存被英特尔率先研发出来,其原理是将2个或2个以上bit以上的信息写入一个浮动栅,然后利用不同电位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格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由于其成本低,容量大,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多家闪存大厂的支持,其中东芝公司更是看好MLC技术,并大力发展。但是MLC架构也同样有其缺点,首先是运行情况不及SLC架构来的稳定;而且相对读写速率也较SLC慢;其次MLC的可写入次数仅为1万次左右。因此,MLC架构的NAND芯片一度被认为是低质低价的闪存芯片。但是由于其容量上的先天优势,MLC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两个MCL Block的NAND flash

  因为其低成本及容量高的关系,该类型闪存已经主宰了我们身边的众多存储媒介。由于目前移动设备的不断增长,大容量高速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成为市场需求的目标。

    根据测试样机中的迅盘模块上闪存的编号可以判断出,该迅盘模块使用的是两颗编号为29F04G08AANBI的512MB闪存芯片,该芯片使用TSOP封装模式,属于MLC架构。从该处也可以看出,英特尔对MLC架构的NAND闪存芯片的性能及稳定性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并且为其将来的容量扩充也做好了准备。

图片附件: 两个MCL Block的NAND flash.jpg (2007-5-17 12:29, 28.6 KB) / 下载次数 133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4&k=ecdcab513f4359ae5e98e94122c25b9f&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30

● NAND闪存的三种架构:MLC、SLC、MBC

  我们先来看看NAND闪存的内部架构。NAND闪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架构,即:单层单元SLC (Single Level Cell);多层单元MLC(Multi Level Cell);多位单元MBC(Multi Bit Cell)。其中,MBC以NROM技术为基础的NAND闪存架构,由英飞凌与Saifun合作开发,但该项架构技术并不成熟。

  采SLC架构是在每个Cell中存储1个bit的信息,以达到其稳定、读写速度快等特点,Cell可擦写次数为10万次左右。作为SLC架构,其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面积容量相对比较小,并且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很难再向前发展了。



SLC和MLC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1997年,MLC架构的NAND闪存被英特尔率先研发出来,其原理是将2个或2个以上bit以上的信息写入一个浮动栅,然后利用不同电位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格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由于其成本低,容量大,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多家闪存大厂的支持,其中东芝公司更是看好MLC技术,并大力发展。但是MLC架构也同样有其缺点,首先是运行情况不及SLC架构来的稳定;而且相对读写速率也较SLC慢;其次MLC的可写入次数仅为1万次左右。因此,MLC架构的NAND芯片一度被认为是低质低价的闪存芯片。但是由于其容量上的先天优势,MLC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两个MCL Block的NAND flash

  因为其低成本及容量高的关系,该类型闪存已经主宰了我们身边的众多存储媒介。由于目前移动设备的不断增长,大容量高速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成为市场需求的目标。

    根据测试样机中的迅盘模块上闪存的编号可以判断出,该迅盘模块使用的是两颗编号为29F04G08AANBI的512MB闪存芯片,该芯片使用TSOP封装模式,属于MLC架构。从该处也可以看出,英特尔对MLC架构的NAND闪存芯片的性能及稳定性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并且为其将来的容量扩充也做好了准备。

图片附件: SLC和MLC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jpg (2007-5-17 12:30, 23.17 KB) / 下载次数 1333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5&k=68ebbd41423ab670400781576e554cca&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两个MCL Block的NAND flash.jpg (2007-5-17 12:30, 28.6 KB) / 下载次数 1265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6&k=64f73e96b5a866096b5426828978cc22&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32

●主控芯片:沉有钻石的湖泊--Diamond Lake ASIC

    有了NAND闪存作为高速存储介质,剩下的就要看它的控制调配系统,也就是迅盘的控制核心--Diamond Lake ASIC。

    这颗名为Diamond Lake的ASIC芯片是一颗8mm×8mm大小,拥有68个针脚的芯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rgrated Circuits)本身是一种专用的集成电路,是根据用户特定要求和特定电子系统的需要而设计制造的。该ASIC具有用户现场可编程特性,并且支持边界扫描技术。说得直白一些,集成在迅盘上的这颗ASIC控制芯片扮演了传统北桥芯片中的内存控制器的角色,它对读写的数据进行分类控制,通过其来控制硬盘、闪存单元、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



红色区域:控制芯片



    Diamond Lake ASIC决定了迅盘系统所能使用闪存的最大容量、类型、速度、闪存内数据深度和数据宽度等等重要参数,可以说决定了整个迅盘系统的性能。我们认为,迅盘有了这颗Diamond Lake ASIC芯片,再配合BIOS中的DFOROM(磁盘过滤ROM,相当于在BIOS中写入迅盘的驱动程序)这个预引导软件,就可以获得硬件级的缓存效果。

图片附件: ced7YWX8ihk.jpg (2007-5-17 12:32, 24.11 KB) / 下载次数 1408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7&k=8b4e082a4fc898ad3f82712325210fbd&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红色区域:控制芯片.jpg (2007-5-17 12:32, 26.83 KB) / 下载次数 1316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8&k=e3586cf325e1d039453fad73d39167c4&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35

● JTAG接口:闪存与I/O系统的链接

    有了控制调配芯片,闪存与I/O系统之间高速链接的硬件条件就有了,下面要解决的就是互联的通道了,如何创建一个高速链接的通道成为了一个最大的挑战,这里便涉及到了一个国际标准——JTAG协议。


    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联合测试行动小组)是一种国际标准测试协议(IEEE 1149.1兼容),主要用于芯片内部测试。现在多数的高级器件都支持JTAG协议,如DSP、FPGA器件等,而Robson模组也不例外。本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JTAG协议,来看看它是如何帮助芯片传输的。



原理:写入方式

    通常所说的JTAG大致分两类:一类用于测试芯片的电气特性,检测芯片是否有问题;另一类便是用于Debug;一般支持JTAG的主控芯片内部都包含了这两个模块。直白的说,一个具有JTAG Debug接口模块的控制芯片,只要时钟正常,就可以通过JTAG的接口访问芯片内部寄存器与连接于该主控芯片上的设备,比如迅盘模块上连接于Diamond Lake ASIC的NAND闪存。其原理是:在PCB电路设计好后,即可用程序先通过JTAG进行指令控制,通过TDI送入JTAG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再通过TDI将要写入闪存芯片的地址、数据及控制线信号载入BSR中,并将数据锁存到BSC中,最后用EXTEST指令通过BSC将数据写入闪存。 如图:


针脚定义

    标准的JTAG接口是4线:TMS、TCK、TDI、TDO,分别为模式选择、时钟、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线。JTAG的接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4线接口,在电路版上的芯片可以将它们的JTAG接脚通过菊花链的方式连在一起,然后,只需连接到一个“JTAG端口”就可以访问一块电路板上的所有芯片,节省了针脚所占用的空间,由于所有芯片都用一个针脚传输,所以加快了传输的速度。

    早期的JTAG是用来对芯片进行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器件内部定义一个TAP(Test Access Port,测试访问口)通过专用的JTAG测试工具对进行内部节点进行测试。刚才我们也提到过,JTAG测试允许多个器件通过JTAG接口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JTAG链,能实现对各个器件分别测试。然而现在,JTAG接口大多被用于实现ISP(In-System rogrammable,在线编程),对flash等器件进行编程。


快速在线编程

    对闪存的在线编程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传统生产流程中先对芯片进行预编程,然后再装到PCB板;而JTAG则不同,其流程为,先将芯片焊接到PCB上,再通过JTAG接口进行编程,从而大大的加快了进度。由于,JTAG接口可对芯片内部的所有部件进行编程,所以日后方便对迅盘模块进行修改。

    迅盘技术的内部构造解析至此就告一段落,下面我们会通过10余项专业测试来说明迅盘的性能是否能够给整体系统带来提升,马上进入测试环节。

图片附件: 快速在线编程.jpg (2007-5-17 12:35, 26.93 KB) / 下载次数 140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09&k=cce50352da47d3d07763078b3a6fa4db&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原理:写入方式.jpg (2007-5-17 12:35, 13.04 KB) / 下载次数 1330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0&k=2a1c425357393f2154e1307d5f0d9594&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36

● JTAG接口:闪存与I/O系统的链接

    有了控制调配芯片,闪存与I/O系统之间高速链接的硬件条件就有了,下面要解决的就是互联的通道了,如何创建一个高速链接的通道成为了一个最大的挑战,这里便涉及到了一个国际标准——JTAG协议。


    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联合测试行动小组)是一种国际标准测试协议(IEEE 1149.1兼容),主要用于芯片内部测试。现在多数的高级器件都支持JTAG协议,如DSP、FPGA器件等,而Robson模组也不例外。本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JTAG协议,来看看它是如何帮助芯片传输的。



原理:写入方式

    通常所说的JTAG大致分两类:一类用于测试芯片的电气特性,检测芯片是否有问题;另一类便是用于Debug;一般支持JTAG的主控芯片内部都包含了这两个模块。直白的说,一个具有JTAG Debug接口模块的控制芯片,只要时钟正常,就可以通过JTAG的接口访问芯片内部寄存器与连接于该主控芯片上的设备,比如迅盘模块上连接于Diamond Lake ASIC的NAND闪存。其原理是:在PCB电路设计好后,即可用程序先通过JTAG进行指令控制,通过TDI送入JTAG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再通过TDI将要写入闪存芯片的地址、数据及控制线信号载入BSR中,并将数据锁存到BSC中,最后用EXTEST指令通过BSC将数据写入闪存。 如图:


针脚定义

    标准的JTAG接口是4线:TMS、TCK、TDI、TDO,分别为模式选择、时钟、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线。JTAG的接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4线接口,在电路版上的芯片可以将它们的JTAG接脚通过菊花链的方式连在一起,然后,只需连接到一个“JTAG端口”就可以访问一块电路板上的所有芯片,节省了针脚所占用的空间,由于所有芯片都用一个针脚传输,所以加快了传输的速度。

    早期的JTAG是用来对芯片进行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器件内部定义一个TAP(Test Access Port,测试访问口)通过专用的JTAG测试工具对进行内部节点进行测试。刚才我们也提到过,JTAG测试允许多个器件通过JTAG接口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JTAG链,能实现对各个器件分别测试。然而现在,JTAG接口大多被用于实现ISP(In-System rogrammable,在线编程),对flash等器件进行编程。


快速在线编程

    对闪存的在线编程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传统生产流程中先对芯片进行预编程,然后再装到PCB板;而JTAG则不同,其流程为,先将芯片焊接到PCB上,再通过JTAG接口进行编程,从而大大的加快了进度。由于,JTAG接口可对芯片内部的所有部件进行编程,所以日后方便对迅盘模块进行修改。

    迅盘技术的内部构造解析至此就告一段落,下面我们会通过10余项专业测试来说明迅盘的性能是否能够给整体系统带来提升,马上进入测试环节。

图片附件: 快速在线编程.jpg (2007-5-17 12:36, 26.93 KB) / 下载次数 1418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1&k=1086892c1c1c91a93a6a94d2067d47fe&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原理:写入方式.jpg (2007-5-17 12:36, 13.04 KB) / 下载次数 121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2&k=d349c8adc0ae50ea01117bb9c75eda48&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针脚定义.jpg (2007-5-17 12:36, 20.09 KB) / 下载次数 1253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3&k=c87a46ea78b1d8ac93fd096a0d60dda5&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38

● vista内部测试:迅盘未见效果

· 测试样机配置表

  迅盘实际效能如何呢,编辑部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本次测试包括了10项内容,具体包括PCMark05得分测试,HDTune传输率对比,Windows Vista启动耗时,Windows VISA性能评分,系统唤醒耗时,Word启动耗时,PHOTOSHOP图片打开,大文件拷贝,迅盘开启/关闭状态下CPU占有率,游戏《英雄连》《无冬之夜2》这两款游戏的读取时间等10项对比测试,用以对迅盘的实际效能进行了解。本次测试的机型为TCL T45,配置如下表:


测试机型配置表

笔记本型号
TCL T45

处理器型号
Intel Core 2 Duo T7700

芯片组
Intel PM965

内存
2GB DDR2-533(Dual)

硬盘
日立160GB

屏幕大小
14.1英寸宽屏

显示芯片
ATI M72-S 独立显卡(128MB)

操作系统
Windows Vista

迅盘
1GB Turbo Memory (512MB×2)



· Windows Vista内部测试

    为了对迅盘在操作系统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解,我们首先采用了最简单易用的Windows Vista自带的性能测试系统对其开闭进行测试。





迅盘关闭情况下测试结果




迅盘开启情况下测试结

    测试结果很明显,迅盘的开启没有使Vista得分产生任何变化。当然,这也和Vista内在的评分机制有关。Vista的性能评价是对硬件进行分级然后作出一个大概的估计分数。看来这个机制对于“迅盘”的存在并不敏感。

图片附件: 迅盘关闭情况下测试结果.jpg (2007-5-17 12:38, 26.27 KB) / 下载次数 701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4&k=736b72fe25770ff882787b354f8adab0&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迅盘开启情况下测试结.jpg (2007-5-17 12:38, 26.04 KB) / 下载次数 764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5&k=4993fce80a187770e740236d0779e73b&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40

● HDTune和PCMark测试:性能曲线平滑

· HDTune测试

  首先我们使用HDTune 2.53对迅盘开启与关闭进行比较测试。该软件可以将硬盘的传输率,突发数据速度,平均寻道时间等方面信息进行量化,用以对比“迅盘”模块在开启与关闭状态下的整体性能。





关闭迅盘功能




开启迅盘功能   

    从HDTune的对比结果上看,在平均寻道时间以及平均传输率等方面上看,迅盘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请注意这两幅图传输曲线与最小传输率这一项,可以明显地发现最小传输率在开启迅盘的情况下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并且开启迅盘后性能曲线相对平滑了很多,曲线越平滑,数据传输效果越好。经过多次HDTune的测试,笔者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HDTune中CPU占有率的相关显示,我们也针对迅盘开闭状态下CPU的占有率加以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CPU占有率测试   

    根据上图,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开启迅盘的情况下,CPU占有率有0.8%的上升。估计是由于迅盘模块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加载的时候造成的CPU占有率的上升。但是在多次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CPU占有率有相差达到50%以上的情况发生,估计是由于初期驱动程序不完善所导致的。

· PCMark05测试

    由于TCL T45测试样机驱动程序存在Bug的问题,导致PCMark05在安装vista补丁之后仍不能正常运行,故该软件在Windows Vista下的测试未能正常进行。




Windows XP PCMark05 得分


    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我们对迅盘的开启与关闭进行了相应了测试,通过上图可以了解到,在Windows XP下,由于没有了Ready Boost与Ready Drive的支持,迅盘几乎毫无作用,甚至在某些测试上还略有下降,估计是由于增加了迅盘这个传输过程所导致的。

[ 本帖最后由 mengchen 于 2007-5-17 12:41 编辑 ]

图片附件: 关闭迅盘功能.jpg (2007-5-17 12:40, 30.01 KB) / 下载次数 725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6&k=00f66608dca887ff805174360b6a97ab&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开启迅盘功能.jpg (2007-5-17 12:40, 31.09 KB) / 下载次数 698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7&k=4493381e8933c8d4ec0be8fca83a105a&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CPU占有率测试.jpg (2007-5-17 12:41, 16.91 KB) / 下载次数 718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8&k=2d0e0242ad1d0bb6ffed90be2d8c929a&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Windows XP PCMark05 得分.jpg (2007-5-17 12:41, 20.76 KB) / 下载次数 749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19&k=1523d911a49450fa299cb5913c06ccdc&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43

在本文的开始时我们已经看到了开启迅盘能够让系统在运行程序时,节省一半的时间,而迅盘技术不仅仅是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它也给予了系统启动时间一个非常好的帮助,下面我们就对系统进行关机和休眠,来看看它能够提升多少。

● 系统启动时间:开启迅盘可省44秒

    那么迅盘的开闭对Windows vista的开机速度与睡眠唤醒速度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在分别开启关闭迅盘的状态下,使用秒表对其进行了测试。



迅盘开闭情况下Vista启动时间  

    测试表明,在开启迅盘的情况下,Windows Vista的测试结果非常喜人。两者的差距达到了44.32秒,已经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迅盘带来的加速感。


迅盘开闭情况下Vista唤醒时间

    在唤醒测试中,迅盘的效果也依旧明显。看来,迅盘技术对于系统由停止到启动的作用还是很大。虽然没有预期的即时启动,但是也能让我们对其前景有着更多的期待。

图片附件: 迅盘开闭情况下Vista唤醒时间.jpg (2007-5-17 12:43, 15.97 KB) / 下载次数 774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0&k=abbb8851e37d758228dc4c919f2c1ee2&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迅盘开闭情况下Vista启动时间.jpg (2007-5-17 12:43, 20.66 KB) / 下载次数 722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1&k=7757fd2a2212ba685b3cc490d6c80301&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45

● 商务办公测试:再不用怕打开大文件

    商务使用方面,依旧由于该测试机型驱动程序Bug的问题,导致相关的SYSMark等常用商务办公评测软件不能正常运行,所以我们使用了秒表对几个常用软件进行计量。包括PHOTOSHOP CS 8.01打开图片,WORD 2007文档打开,数据拷贝等方法测试。



PHOTOSHOP图片打开时间   

    PHOTOSHOP测试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大小为71.5MB的Tife格式的图片,然后将其复制了10份副本进行打开测试总容量达到了715MB。对比关闭迅盘时的效果,虽没有系统启动测试那样来的惊心动魄,但也有着9秒左右的差距。表明对于重复性文件读取,迅盘还是有着明显的效果,并且该效果随着打开同类型文件数量的增多处于一种线形递增状态。


WORD文件打开测试

    在使用WORD打开一个2.2MB含有图片的文件时,迅盘以50%的明显优势获胜。从对文档的点击,到鼠标由繁忙转为空闲仅仅使用了7.79秒。在传统的商务使用方面迅盘对系统效能的提升的确显现出来。




数据拷贝测试


    数据拷贝测试中,我们选用了一个大小为4GB内含218个分项文件的软件包进行拷贝测试。开启迅盘使我们节省了将近100秒的时间。证明“迅盘”技术在针对大量琐碎的文件进行读写时,充分体现了NAND闪存所带来的优势,减轻了硬盘磁头往复于磁道之间的负担。

图片附件: PHOTOSHOP图片打开时间.jpg (2007-5-17 12:45, 15.89 KB) / 下载次数 729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2&k=b463b85765bac5a2d2e96015e0919bc8&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WORD文件打开测试.jpg (2007-5-17 12:45, 18.36 KB) / 下载次数 714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3&k=9c8a3b1bf2609c5cad382a19d7259084&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数据拷贝测试.jpg (2007-5-17 12:45, 16.14 KB) / 下载次数 674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4&k=626bd3078da3bc6bbd1681a65c151ae8&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46

● 游戏读取测试:效果虽有,但不明显

    在商务方面成绩优秀的迅盘在游戏娱乐方面效果如何呢?我们选择了时下流行的《英雄连》和《无冬之夜2》这两款游戏对其娱乐性能进行测试,对比迅盘开比情况下游戏Loading进度条的读取时间。



游戏《英雄连》地图读取测试

    相对商业测试,娱乐方面的测试就显得有些苍白了。在《英雄连》进入游戏之前的地图读取中,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发现迅盘对游戏性能的提升有任何明显的帮助,零点几秒的差别也基本可以忽略掉了。




游戏《无冬之夜2》读取测试

    《无冬之夜2》相对《英雄连》稍微好一些,2秒左右的差距让我们稍微看到了迅盘优势的一些端倪。归其原因,估计是迅盘的“预读”系统尚存在缺陷,不能及时分辨当前应该缓存的文件。看来在游戏娱乐方面,迅盘技术依旧待加强,或者在未来的驱动编制方面也应该对此应加以改进。

图片附件: 游戏《英雄连》地图读取测试.jpg (2007-5-17 12:46, 15.83 KB) / 下载次数 819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5&k=08d5216584fb19b4ec4163cce455d434&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游戏《无冬之夜2》读取测试.jpg (2007-5-17 12:47, 16.36 KB) / 下载次数 708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6&k=1be46787ae0ae1a79fca4020c592b5dd&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mengchen    时间: 2007-5-17 12:48

·会不会用在台式机上?

    这次随迅驰4平台诞生的新生儿——迅盘,代表了一种对硬盘革新的态度,为了解决当前温彻斯特式硬盘所存在的技术瓶颈,它的确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但是对于其第一代产品的身份来说,也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比如在其MLC闪存的读写速度,预读判断、驱动程序的整合,操作系统的限制,游戏娱乐性能表现平平等方面应再做进一步的改进。



迅盘模块

    但迅盘不仅仅只代表了一种概念,通过评测能感受出其在具体使用中的为用户带来的迅捷体验,特别是在代表了日常使用的商务测试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异成绩与操作系统运行的高效,让人不得不承认它存在的价值。并且由于其采用了标准的PCI-E接口,也使其在未来移植到普通台式机创造了可能。

·您会不会选择迅盘模块?

    目前可以享受到的迅盘模块具有512MB和1GB两种容量的版本,并且获得的渠道也只有在购买迅驰4产品之时选择已经加入该模块的笔记本产品,尽管其使用的是标准Mini PCI-E接口,但是由于英特尔对迅盘技术管理相对比较严格,所以估计迅盘产品不会以商品形式出现于DIY市场,这也就使后期增加该模块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之低。


价格表

    以目前的采购价看,512MB模组成品的单颗价格在17美金左右,1GB的模组成品也会在21美金左右,但是不是一定要为这部分性能买单还是要看最终用户的意思了。

图片附件: 迅盘模块.jpg (2007-5-17 12:48, 24.79 KB) / 下载次数 733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7&k=9f8c49c4756ee83944acf090e85e99b7&t=1732885861&sid=8Ow5Mg



图片附件: 价格表.jpg (2007-5-17 12:48, 35.48 KB) / 下载次数 666
http://hongmz.cn:8989/attachment.php?aid=14828&k=b1239e78c3db864cb8a7dfc49cb0abdf&t=1732885861&sid=8Ow5Mg


作者: d-x-s    时间: 2007-5-17 12:59

不错.有重复的
作者: 花地主    时间: 2007-5-17 15:11

支持咯,辛苦……
作者: 石头蛋蛋    时间: 2007-5-17 21:09

哈哈 虽然在村网站上看过,但是你弄过来也挺不容易的 给个半精吧
作者: Daviduany    时间: 2007-5-30 11:46

换句话说我们945ich7芯片组的就别想了?
作者: d-x-s    时间: 2007-6-6 20:21

顶上去
作者: lit43    时间: 2007-6-6 20:47

希望这个技术能推广下去,我可不想当小白鼠!
作者: laoxiongmao    时间: 2007-6-6 21:44

最近看测评,说讯盘对系统启动时间缩短倒有帮助,对其他则没有什么好处!至少现在看不出来
作者: zhethan    时间: 2007-6-6 21:59

晕死,好专业啊!!
作者: 黑粉    时间: 2007-6-7 09:27

真长知识~~~不过,T60系列上好象没这东西吧?
作者: zj731    时间: 2007-6-7 12:58

目前还是XP好用!迅盘。。。
作者: jjxylzk    时间: 2007-6-7 13:11

:)
作者: hb19885629    时间: 2007-6-14 15:56

新技术 学习 学习 学习学习
作者: downclub    时间: 2007-7-7 20:26

解释的真是太详细了。
作者: longey    时间: 2007-11-2 19:40     标题:

我也做个沙发




欢迎光临 鸿利在线|北京Thinkpad水货|IBM水货|Thinkpad笔记本|Thinkpad全球购|Thinkpad美行|Thinkpad水货笔记本|Thinkpad港行笔记本|Thinkpad T14|X13|P15|P17|P1隐士| X1 Carbon 9代 |T14S|2021款X1 Carbon|X1 隐士|Thinkpad非官方论坛|Thinkpad工作站|Thinkpad笔记本论坛|Thinkpad水货 (http://hongmz.cn:8989/)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