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摇滚嗓音系列——T60p完全评测(第一章:前言与外观介绍篇)

摇滚嗓音系列——T60p完全评测(第二章:部件结构篇)
http://www.nb591.com/viewthread.php?tid=28524&extra=page%3D1
摇滚嗓音系列——T60p完全评测(第三章:性能测试篇及后记)
http://www.nb591.com/viewthread.php?tid=28525&extra=page%3D1


2006年3月,随着Intel双核心Core的发布,ThinkPad也几乎同步发布了使用Core处理器的新一代的ThinkPad T6/R6/X6系列; 笔者作为ThinkPad的用户和爱好者已经有几个年头,自然很是关注;前阵子,在站长HOPE的支持下,拿到一台T60p(2007-CA3),才有机会对T60系列最高阶的T60p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度体验和相关评测;
其实,在2005年下半年,使用6字头的Z60系列早已上市,不过严格说,此Z60和T60/X60/R60不能算是同一
平台;Z60使用的是和T43/R52/X41相同的915芯片组,但是,ThinkPad新增的这个Z系列使用6字头作为名称,和T60/X60/R60有同样是6字头,不能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在Z产生之前,以往的ThinkPad的T/X/R三大系列,都是以R系列的数字最大,如R52对应T43,R51对应T42,
R50对应T40/T41;基本上就是每发布一款T4,R就是推出对应的一个R5;Z系列的建立,不仅仅是产生了ThinkPad一个新的宽屏系列,而且首次使用6字头,在原来ThinkPad的基础上,发生了多种改变........这种改变,也体现到
后继上市的T60/X60/R60上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要使用一定的篇幅说到这些新的改变使我产生的新感受;







====================
在不考虑ThinkPad官方的说法下,自从2000年第一个T系列T20产生以来,历经T20,T21,T22,T23,T30,T40,T41,T42,T43一直到T60;
如果按照仅仅按照命名的方式看来,T60是第10代了;
按照主板芯片组来划分:T20/T21/T22为一代(使用的是Intel的440BX芯片组),T23为二代(使用Intel830芯片组),T30为三代(使用Intel 845芯片组),T40/T41/T42为四代(使用Intel 855芯片组),T43为五代(使用Intel 915芯片组),T60刚好合上60的六字头为第六代(使用Intel 945芯片组);
还有按照整个ThinkPad的发展史来划分的,T20之前的600系列是T系列的前生算第一代,IBM手中设计的T(T20-T43)算第二代,新联想手中设计的T60为第三代;
如果按照首位数字来划分,T2*/T3*/T4*到T60,T60应该是第四代.............
我比较认同最后一种划分,因为这个划分最符合整体上的划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区分的划分----------哪怕是一个对ThinkPad不怎么熟悉的用户,光看外观也能够轻易的区分开。

T系列向来就是ThinkPad中的高阶机型,一向的宗旨是性能与便携完美结合,商务和安全的周全考虑,再加上高端加昂贵的高阶定位;
此次,T60依然是由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Yamato Lab)研发,其研发代号是Davinic----达芬奇,众所周知,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以其永恒的神秘微笑让人们探讨研究了几个世纪。

同时,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科学家,在Windows XP Plus中新增的一个XP的主题中,你可以看到很多达芬奇的奇思妙想的图稿。在他留下众多设计图稿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出感叹-------远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怎么能想出这些东西的;

达芬奇的科学研究和设想相当广泛,在医学,环境,机械制造等,都有成果。其中很多发明至今仍有先进的指导性意义。举一个例子:达芬奇曾设计过“模范小区”,已经考虑到一个小区居住多少人最为合适,既热闹又不拥挤,还要有多少面积的绿化及相关配套设施,呵呵,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在设计上个世纪末流行一时的电脑游戏《模拟城市2000》了.
大和实验室为何给T60的研发代号使用达芬奇这一名字?
文艺复兴?科学技术?或者两者兼有之?或者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达芬奇密码?








这次评测使用的机型是2007-CA3,配置如下:
CPU:Intel Core Duo T2700(2.33GHz)(原配T2500,2.0GHz)
内存:单条DDR2-667 1GB
显卡:ATI Mobility FireGL V5200/256MB显存
硬盘:SATA 100GB/7200RPM
光驱:
无线网卡:Intel PRO/Wireless 3945 a/b/g
蓝牙:2.0 + EDR
网卡:Intel G
屏幕:15.1" UXGA IPS TFT
T60p XPSP2下的系统设备全图



同时,为了体现新的60系列和原有40系列的改进,体现T和R的不同之处,我特意将自用的一台DIY的高配置R51作为评测对比,配置如下:
CPU:Intel Pentium 765(2.10GHz)
内存:单条DDR 266 1GB
显卡:ATI Mobility 9600/64MB显存
硬盘:IDE 80GB/5400RPM
光驱:
无线网卡:
蓝牙:BMDC200b
网卡:
屏幕:15.1" UXGA IPS TFT
这样的安排,不仅仅可以观察到T4/R5和现在的T6系列有何不同之处,还可以观察到T和R这两个系列的不同之处。




在整体外观上对比一下吧:
T60p(上) R51(下) 打开上盖左上方俯视图:
T60系列的新变化我都有标示出来:
外观上首当其冲的是UltraNav (TrackPoint / Touchpad combo) 指点杆系统TrackPoint 的鼠标按键和触摸板系统Touchpad的变化
然后是原有的Access IBM按钮/音量控制按钮/电源按钮的变化
键盘的变化:新增了Win键/功能键
这些变化我将在下文有详细的介绍和评价




===================
T60p(上)R51(下)右侧特写图:

变化是原有的VGA接口位置改为两个横置叠放的USB接口,这点对于占大多数的右手使用者比较方便外接USB鼠标,虽然由于同样是横置叠放的缘故,某些大小比较厚的USB设备不能同时接上。
T60p和T4系列一样,使用的是9mm的UltraBay Slim 扩展插槽(不过还是稍有不同的地方,下文将详细介绍),而R5和R6系列还是使用12mm的UltraBay Enhanced扩展插槽;
T60p(上)R51(下)右侧仰视特写图:

可以看出,T60p的此处线条变得更硬朗,没有了t4/R5系列的底部斜面设计---这样的话,如果是原有的T4上面使用的UltraBay Slim设备安装到T6系列上,将会看到UltraBay Slim下部凹陷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是T6上面的UltraBay Slim设备安装到T4系列上,就会凸出一截。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外观上感到突兀,驱动器面板上的不同,功能上并没有什么影响;
对此,ThinkPad增加了新的命名用以区分:
Curved Bezel--------是原有T4/R5系列使用的斜边切角
Flat Bezel----------是新出的T6/R6系列使用直角





T60p(上)R51(下)左侧特写图:


最后方是散热系统的排风通道口(T4/R5的位置是两个USB接口)
原来在T4/R5上在右侧后部位置的VGA(D-SUB)接口移动到左侧中后部位置
接下来是Modem(RJ11)接口,以太网卡(Ethernet LAN)接口,音频输入(红色)输出(绿色)接口
新增加的一个竖置的USB接口
一个ExpressCard插槽(支持34/54两种ExpressCard)----其浅灰色推杆上的标志是一个X(对应Express首发音缩写)
下面是一个PC Card插槽(CardBus 32位/Type I/II)----推杆标志是一个圆点

关于这一点,ThinkPad的设计是很值得称道的,和T43一样,既加入了新的ExpressCard插槽,可以使用最新的ExpressCard卡,同时还保留传统的PC Card插槽,依然可以使用现有的众多PC Card卡部件;
不象很多品牌,要么就是只有一个PC Card插槽,根本不能直接使用新生的ExpressCard;要么就是只有一个ExpressCard插槽,在目前ExpressCard卡基本上看不见有销售的情况下,无法继续使用众多的PC Card-----象目前使用的GPRS/CDMA的上网卡,绝大多数就是使用PC卡的。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自从T4/R5开始,原本两个独立挡板的PC卡插槽统统都改为一个挡板了,这也是减低成本的方法啊---------不过比很多其他品牌的笔记本干脆没有挡板直接使用一个塑料卡片来说,还是要好得多了:至少没有遗失塑料卡片的担忧。
而在T40之前,所有采用双PC卡插槽(2XPC II/1XPCIII)的ThinkPad,都使用了更为可取的独立双挡板的设计,下图就是A30上面的PC卡插槽图。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当你只插入一个PC卡时,另外一个空闲的PC卡依然有一个独立的挡板而用来防止外部灰尘,并且也比较美观。
就算是T43/T60使用了Express + PC卡,其实也是可以使用这种更好的设计的。为何又不采用了呢?很简单—降低成本。










但是,此次T60系列和T4/R5系列比较,不仅仅取消了一个并口增加了一个USB接口(取消的并口可以通过下面说到的新选件ThinkPad Serial / Parallel Port Bay Adapter,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的同时还增加了了一个串口;) ,此次取消的还有一个S端子(TV输出)接口。

对此,有人认为可能S端子没有太多必要---毕竟S端子提供的输出画质一般,但是在有些时候,借助外接的普通电视机的大屏高亮度的优势,还是有一定可取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新型的电视机大多能够支持VGA(D-sub)的方式接入,更不用说支援DVI输入的HDTV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接口的取消并不造成任何遗憾。
还有人认为T6/R6通过接上对应的6系列端口复制器或DOCK,可以使用S端子,呵呵,也不能-----所有6系列端口复制器/DOCK上面没有S端子的影子,上面倒是有一个和S端子看起来很相像的PS/2接口,使用的时候可以不要弄错了哦。
所以,原来在T4/R5中的设备管理器中能够可以看到监视器部分出现壮观的4个监视器的画面,在T6/R6上面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有例外:依然有部分R6机型---15英寸的R60依然支持S端子输出,其位置在右侧硬盘盖位置。





T60p/R51正面特写图:

在这个对比图上又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不同点:
T60左侧下部新增的无线网络硬件开关

在T60上盖右侧部位的上盖开启开关的颜色----上面有一个银灰色的正方形凸起。








新增的无线网络硬件开关,在Z60推出时已经出现;有网友可能会问:ThinkPad不是一向使用Fn + F5控制无线和蓝牙的开关的吗?怎么会多此一举出现一个无线网络硬件开关?其实,ThinkPad并没有取消Fn + F5的控制功能,而增加一个无线网络硬件开关也不是多此一举-----原因是随着无线网络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各种无线网络器材发射的无线电波对各种精密电子的仪器有干扰作用,比方说医院里面使用的精密电子仪器在受到干扰时会产生不正常的结果,甚至会造成病人的生命危险,所以在一些特殊场所往往是禁止使用无线网络的设备开启的(移动电话也属于此类)-----如果ThinkPad依然只是使用Fn + F5,那么只要一开机,哪怕是马上进入BIOS关闭无线,同样在短暂的时间内对特殊场所的精密电子仪器造成干扰。所以,今次整个6系列的ThinkPad都增加了这一无线网络硬件开关,使得在开机之前就可以决定是否开启无线网络;
同时提示一下:这个无线网络硬件开关是同时控制无线网卡(WiFi)和蓝牙(BT)的。
上盖靠近右侧部位的是无线网卡天线,和T4系列对比没有变化;将无线网卡天线集成在屏幕上盖,也是当初ThinkPad的首创,这样设计和安排,充分利用了屏幕上盖的空间,打开上盖之后,天线的位置在整个机体上处于高点位置,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无线信号,最终取得更加良好的无线收发效果。

对于此次6系列使用的上盖开启开关的配色,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在整个黑色的背景上,突然出现一个银灰色的小方块,并且这个小方块的外形在上盖开启开关上面显得很不融洽,实在是感到很突兀。如果是象无线网络硬件开关一样使用同样的配色方案-----来一个绿色的配色,我想感觉上要好多了。如果这样的话,就有点像早期A30/S30推出时使用的屏幕上盖开关的风格了。

现在这个样子,总让我觉得设计的时候有匆忙修改的味道。
当然,这个感觉对于ThinkPad的双卡椎单手开启屏幕上盖的使用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我开启的时候,依然感觉到T60p上盖转动是那么稳固有力,转动时依然是可以稳固地停留在任意位置,其舒适得阻尼感让人感到依然是那么令人安心。








仔细观察的话,还发现此次T6的屏幕上盖边缘有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其上盖边缘使用了斜边倒角设计;
呵呵,有点当初X2系列上盖的味道。如果是换成15寸的R6的话,更是明显。

实际对比了一下,发现T6的这个变化确实是一个改进:不仅仅从视觉上减小了横截面,而且使得整个上盖和本体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整个上盖屏幕稳固性和安全性也大有提高。





T60/R51背部特写图:
T60和Z60/R60一样,取消原有的并口,而在这一个位置增加了一个散热系统对流口,这个窗口可以明显地看到散热系统紫红色的铜片。经过实际测试,发现在散热系统工作时这个窗口并不是对外排风,而是吸入外部空气,经过整个散热系统之后再从T6左侧的另一个对流口排出热空气。

一些其他品牌的笔记本使用的散热系统对流口有时候设计在笔记本底部,无论是排除空气或是吸入空气,由于底部紧贴桌面,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率。而ThinkPad T6这样的设计。基本上可以避免这一现象。





散热对流口右侧是外接电源插口,可以明显看到T6比R5的大不少。此次整个T6/R6系列的电源系统都全部使用20V的输入电压,原因来自于为了满足Intel 945芯片组+CPU的功耗需要。
以往ThinkPad所有系列沿用的是16V电源,到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分界线。所以,原有的ThinkPad 16V电源再也不能继续使用到新的6系列上面,反之也是一样。
采用更大的不同型号电源插头,是用以识别16V和20V的电源,以免用户不小心插错。
当然从技术上来说,继续使用16V电压通过加大电流的方法也是可以满足新系统的功耗的。但是这样一来虽然保持了电源物理上的通用性,但是长时间错位使用的话对系统还是有不良影响的。取舍之间,采用了不同尺寸接口不同电压的设计也算是可以接受的。


四周外观已经介绍完毕,现在可以打开屏幕上盖了

先说一下不同之处:
1. UltraNav (TrackPoint / Touchpad combo) 指点杆系统TrackPoint 的鼠标按键和触摸板系统Touchpad的变化
2.原有的Access/ThinkPad按钮/音量控制按钮/电源按钮的变化
3.键盘的变化:新增了Win键/win功能键;
4.Fn功能键的增加和变动


笔记本不同于普通台式机的地方,就是由于体积的缘故,不得不在输入系统作出让步。台式机使用的键盘和鼠标完全可以不考虑体积大小而尽量使用户得到更多的舒适性。
ThinkPad和其他品牌笔记本不同,它始终坚持使用全尺寸的键盘,大尺寸的按键(按键的大小),足够的键距(键与键之间的距离),合理的键程(敲击健位时键位下降的距离),合适的键位反馈力度(敲击键位之后键位反弹的力度),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基本上可以达到和使用标准台式机键盘的效果。
曾经用过其他一些品牌的笔记本,有几款使用起来就像按计算器的按钮一样难受。





此次6系列键盘,新增了windows Win键和windows功能右键,都是通过减小原有Ctrl键,Alt键的大小而增加的,对其它键没有任何影响。


从我实际使用来看,增加的这两个键确实方便不少,在现在Windows系统基本上独霸江湖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习惯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快捷键的用户绝对是一个补完,以往需要通过软件指定原右Alt为Win键,现在就完全是硬件上的支持了。
虽然还是有ThinkPad老用户抱怨由于增加了两个键造成原有ctrl和Alt键偏小,一时不适应造成频繁按错的现象,但是在我看来,只要经过一小段适应的时间,这种现象就会消失,总之,这个改进是得大于失的。











此次6系列对于Fn功能键也有调整和增加:
增加的是四个多媒体控制键,四个键被安排在原来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上面,呵呵,就算是商务工作者也是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播放多媒体轻松一下的。
经过测试,对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支持得好。





调整的地方:原来通过Shift键加PrtSc键/Scrlk键/Pause键控制的SysRq/NumLk/Berak三个键,改为由Fn键加以上三键 控制。也就是说位置不变,只是把Shift键改为Fn键控制。所以相应的字体颜色改为和Fn一样的蓝色。





调整的地方还有Think键,三个音量控制键和电源开关键:
6系列的Think键移动到中间位置,形状由椭圆长条形变为长条状,颜色没有改变;
6系列的音量控制键形状没有变依然是圆形,但颜色改为银灰色;位置移动到最左侧;
6系列的电源开关键位置没有变,但形状也由椭圆长条形换为圆形,颜色换为银灰色;
还有就是所有标示在按钮上面的文字图案都改为印刷在按钮靠近屏幕方向的面板上
与原来的T4/R5相比,使用和功能没有任何差异,但我可以感觉到有降低成本的味道。
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变化:键盘上方的功能键ESC/F1-F12/PrtSc-PgDn,键盘右下方两 个前页/后页,这次全部由原来的深灰色改为和其他键位一样的黑色。





对于鼠标部分,ThinkPad使用了其拥有专利的指点杆(TrackPoint)-----俗称小红帽/中原一点红,并且不断改进,从早期的两键到三键,到T30时又增加了触摸板(Touchpad),合称为UltraNav。
下图是UltraNav系统发展图(从左至右分别是:600X---T23----R51----T60,其实T23和600X一样,T23和R51之间还缺一个不同的A31)

此次T6和Z6使用的UltraNav一样

和原T4/R5比较,视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1. 指点杆(TrackPoint)系统:
三键形状:左右键由梯形方块变为L形,中间键变为倒T形;
三键配色:取消了原有红蓝红三条颜色线,变为没有任何标示的全黑色;
2. 触摸板(Touchpad)系统:
触摸板形状:由原有的下方带圆角变为四方一块,且原有和掌托斜边过渡部分基本消失;
触摸板左右键:位置由原来的和触摸板紧密结合前移到掌托边缘,形状变为两个分离的扁平的长方形;

当初Z60首次使用了这样新UltraNav,引起了不少ThinkPad用户的反对,大意无非是新的UltraNav外观背离了原来ThinkPad的传统配色,甚至讨论上升到联想之下的ThinkPad会越来越不象ThinkPad的问题。
对此,据说ThinkPad官方的解释是取消红蓝条有助于ThinkPad颜色的统一性,使用户在使用中不会因为红蓝条的存在而分心。对于整个UltraNav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目前没有官方的解释。








在没有实际长时间使用之前,我对以上讨论和解释都持保留态度。
现在,终于有机会长时间使用,也特此对于新旧两个UltraNav系统作了一个小范围的实际调查;
1.长期使用:经过一周每天将近6小时的使用,其间进行日常办公作业,上网,甚至还玩了四小时的CS和帝国时代3,包含这篇评测文章的后半部分我都是在T60p上面完成,为了体验新的UltraNav系统,特意没有使用外接鼠标。
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新的UltraNav系统功能性能上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一如继往的定位准确反应灵敏。
但是,由于触摸板(Touchpad)系统位置的改变,还是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新的触摸板和指点杆系统三键之间有了大约15mm的距离,作为熟悉了原有UltraNav系统的用户,为此需要一段的时间来适应。
同时,对于所有使用UltraNav系统的新老用户,还存在一个问题:当双手在键盘双输入,需要使用触摸板(Touchpad)系统时,与原来相比,每一次操作,不得不付出多移动大约20mm的距离------也许对于这20mm的隔离位置,官方会这样解释:这是为了避免用户在操作指点杆系统三键时误触发触摸板的改进。
并且,新触摸板(Touchpad)系统的鼠标左右键,位置已经是在掌托的边缘,距离键盘更远;一般操作习惯,是使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来分别控制触摸板(Touchpad)系统的左右键,这样一来,如果用户的手指手掌比较小巧的话,基本上整个手掌必须离开键盘才能自如操作新触摸板系统的左右键。同时,由于新触摸板系统的左右键是在掌托的边缘,动作过大的话,手指一动过猛,有不小心滑落下掌托的几率。
如下图:原UltraNav系统食指无需离开小红帽依然可以使用触摸板的左右键,而新的UltraNav系统,就没有办法做到了-----除非你的手指足够超长/或是食指和拇指之间的虎口可以轻松达到很大的角度。
[图056]新旧UltraNav使用对比图





2.实际调查:
为了避免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为了避免老用户先入为主的影响,我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调查,这次调查对象基本数据如下:
国籍:中国大陆22人,中国台湾4人,美国4人
年龄:20-50之间
性别:男20人,女10人
学历:高中以上
经历:三分之一有使用ThinPad的经验,三分之一有使用其它品牌笔记本的经验,还有三分之一只有使用台式机电脑的经验。
方法:A外形----事先不说明T60p和R51的设计时间关系,请被调查者仔细观看整个键盘和UltraNav系统,然后请其对两种机器的整体形象作出评价;
B颜色----事先不说明T60p和R51的设计时间关系,请被调查者评价外观,评价在使用过程中红蓝条的有否是否有什么影响。
C使用----事先不说明T60p和R51的设计时间关系,请被调查者作为测试人员,分别对两台ThinkPad使用约10分钟左右的日常使用(上网/微软Ofiice软件/玩Windows自带的空档接龙游戏),然后请其对两种UltraNav系统的感受作出评价;
最终得出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很明显,新的UltraNav外观上没有任何优势,30人之中大部分人对新UltraNav系统的鼠标按键形状感觉造型线条生硬,条块分割过分,做工没有那么精致,没有做到浑然一体,好象和整个键盘是没有任何关联的部件。
对于红蓝条的问题,30人一至认为有红蓝条比较好看,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定位三键的位置,更加容易分辨左中右三键而不至于按错。有几个键盘五笔盲打高手也表示在使用没有红蓝条的T6时不得不要多分心一部分来寻找左中右键。
在实际使用上,新的UltraNav也无法得到好评,有ThinkPad使用经验的用户,依然还是首选指点杆系统,没有感到有什么差别,在特别要求下使用触摸板,多半都是抱怨T6的触模板左右键里键盘太远,有2位测试人员甚至出现了一种使用触摸板移动鼠标加使用指点杆三键点击的奇怪操作方式!?
而没有使用过ThinkPad而有使用其它品牌笔记本的用户,大多选择了使用触模板系统,有3位建议可以取消指点杆系统而腾出位置将触摸板系统放到更靠近键盘的地方,声称这样打字时要使用触模板鼠标会轻松得多----这样还是说明新的UltraNav没有原有UltraNav操作方便;
最后是没有使用过任何笔记本只使用过台式机电脑的测试人员,经过指点怎么样使用指点杆和触摸板之后,4位认为指点杆比较好操作,但表示需要一段时间熟练;4位选择触摸板的测试人员在使用时,眼睛多半时间在看自己的手指怎么移动而忘记看屏幕上的鼠标移动到了那里………还有2位两样都使用;问起T6和R5哪一个好使用,回答多半是好象差不多------这应该是第一次使用笔记本,没有长时间使用,无法得出结论。

(在此感谢参与测试并作出评价的30位测试人员,也感谢我的那块3M魔布----因为每测试一位,我得赶紧清理一下两台ThinkPad的键盘。

据上,难道ThinkPad的大和实验室有着更高明的解释?也许我这次抽样测试是小范围的,是时间短暂的,是不那么专业的,但多少还是能反映一些客观事实。

仔细观看新的UltraNav系统,在特写之下,已经可以明显看到内部绿色的电路板。
此次新的UltraNav系统的设计,可以肯定是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了努力,不需要详细分析两者模具的费用,光是红蓝条的取消,其油漆材料和上色工序,就会降低成本……

大和实验室的设计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但这个设计无法令人感到不遗憾。







同样是改变,下面这个改变却又很不错:
原来在键盘Esc键上方的内置麦克风MIC,现在移动到键盘Fn键下方,以往在使用内置麦克风之时,由于环境的影响,有些人不得不把面部靠往Esc位置大声疾呼,口若悬河之下难免使得屏幕上出现“满天星斗”(唾液)。此次安排的位置应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T6还有一个不是很容易发现改变的地方-------除了上方和右侧两个无线天线位置,屏框右侧下方还有一个WWAN天线位置。不过内置WWAN的机型只有在美国和少数几个实现了WWAN的地区才有发行。
如果是内建WWAN的机型,你会看到明显凸出的WWAN天线。
[图060]WWAN天线特写图










T60p依然使用了15.1英寸的UXGA分辨率的IPS屏幕,不过宣传上称这次的IPS屏幕在防眩光方面有所改良:
光是观看从这张图片上面关机状态下T60p和R51各自的屏幕,T60p右上角和R51的左上角对右边窗户照过来的光线的反射,就可以看出T60p的屏幕反光没有R51使用的屏幕那么强烈;
开机之后实际使用,其防眩光效果也有明显感觉;
亮度方面T60p的屏幕有明显优势---当然者也有可能是T60p是刚刚启用的新机器,而R51已经使用了1年多的原因。

不论怎样,这样的IPS屏幕,远远不是Z61p那块15.4的WUXGA屏幕所能相比的。


T6和R5的底部。
T6的底部现在很简洁,只剩下一个扩展接口,原来T4/R5存在的第二内存插槽没有了。这并不是说T6就取消第二插槽了,而是将其移动到了掌托下方,在接下来的拆机分解中将会有详细介绍。

一如既往可以看到各个安装螺丝的位置都标有示意图,用来表明每一颗螺丝的作用,这样在拆卸和安装的时候就很清楚知道需要取下和安装哪些螺丝了-----这是ThinkPad一向严谨为用户考量的体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螺丝的标示只表明了安装/拆卸掌托/键盘/内存这三者相关的部分。其他部分没有标明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没有太多的必要----需要进一步拆卸其他部分的用户,最好还是事先下载ThinkPad官方提提供的硬件维护手册(Hardware Maintenance Manual),仔细看透再动手比较安全。

还有一些孔位,是排水孔-----当在日常使用时用户不小心喷溅了液体到键盘上,这些排水孔起着迅速排出液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液体造成的硬件故障的发生。-----这是ThinkPad在安全上的周到设计之一;
排水孔特写图











6系列底部原本沿用多年的扩展接口,已经由原来的PCI桥接换为全新的PCI-EX接口,这也是整个6系列的端口复制器/底座/坞站全部重新设计,并且无法兼容以往的ThinkPad的根本原因。新的接口,将带来更高的带宽和速度,
下面第二张图片是R51的扩展接口:

随着2005年底Z60一声炮响,X6/T6于2006年3月大军出发,后面有着R6的压阵, 新联想旗下的ThinkPad新军6系列开展了对笔记本市场的全面攻势。
在新军6系列的后面,还有着普通大众难以接触和熟悉的后勤单位----ThinkPad的桌面扩展设备:端口复制器(Prot Replicator),底座(Base)和扩展钨站( Dock);
其中底座(Base)由X40/41时代的Ultrabase X4升级到Ultrabase X6---这个是X6系列专用的,T6/R6/Z6不能使用;反过来X6系列不能使用端口复制器和扩展钨站;
新一代的端口复制器官方名称为ThinkPad Essential Port Replicator,和上一代相比较,多了Essential一词,或许可以翻译为:ThinkPad精品端口复制器;
新一代的扩展坞站和上一代一样同样有两种,多了Advanced一词,分别是 ThinkPad Advanced Mini Dock---ThinkPad高级迷你坞站,ThinkPad Advanced Dock----------ThinkPad高级坞站。

出于文章篇幅的关系,这次就不详细介绍了,先留一个伏笔,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







=============
外观介绍篇完成,下一篇:部件结构篇








[ 本帖最后由 摇滚嗓音 于 2006-11-9 01:36 编辑 ]
▂▂▂我有種族歧視加極右翼傾向▂▂▂

■.紀念我.曾勇敢▂▂滿身傷痛依然揚起笑臉▂

顶,学习       !!!

TOP

楼主太强了
好好学习中......

TOP

很好的评测啊,支持

TOP

绝对的精品帖,支持+留名。

TOP

好东西,支持你!!!!!!

TOP

很长见识

好东西,很详细,学习中。

TOP

既然学到不少东西,就必须给楼主顶一下!

TOP

详细,也是精华啊!学到不少东西!

TOP

好帖子啊....好机啊....羡慕.....LW  有那么多的IBM

TOP

返回列表